日前市教育局召开全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公布,市教育局蝉联宁波市政府2010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优秀。全市2010年大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非正常死亡共计56人,非正常死亡人数保持较低水平。
安全无小事,2011年我市将形成“大安全稳定”理念与格局,继续关注学校安保工作、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切实抓好学校安全这件大事。
健全校园安全网
2010年全市整合前所未有的力量,采取措施,全面升级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实现了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抓学校安全。实现安全稳定管理网络全面覆盖,校内校外全方位管理。各县(市)区重点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和各级各类幼儿园完全纳入到管理网络中来,确保信息畅通、要求一致、行动同步。
在安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创新和提升。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校园及周边社区化管理模式,开展综治联系点工作。如高教园区南区与鄞州区首南街道保持经常联系,建立工作制度,有效推动地方综治工作的开展;如海曙区教育局在区综治办的指导下,在东恩中学开展了学校“综治室”的创建试点。北仑区专门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辅导网,将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按地段分9组,分组开展区域学校安全工作。
安保力量稳落实
去年,市教育局会同市公安局在全省范围内首创了《宁波市校园保安力量配备标准(试行)》,全面规范物防器械配备,明确了专门防护器械“八件套”:武装带、橡皮警棍、钢叉、抓捕器、自卫喷雾催泪罐、防割手套、防刺背心、校园保安装备器材专用柜,且配备率达到100%。
2010年全市对学校及周边存在的不安定因素进行排查摸底,建立健全“三边”(校边、路边、家边)危险点排查预警机制,落实学校及周边重大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机制,并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今年校园周边治安仍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
同时建立了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报制度,及时化解多起心理隐患事故发生。
突发事件快处置
2010年,我市教育系统应对校园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针对校园重大突发事件、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等特殊情况都能较好地做到反应迅速,并圆满完成了教育系统“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
我市在2010年制发了《宁波市教育系统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预案》和《上海世博会期间宁波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宣传应急预案》,编印了《教育网络舆情》专报5期。设立“宁波教育系统新闻发言人”平台和市教育局网上新闻发言人,市县两级新闻发言达16场次,有效预防和应对了影响我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的突发事件和假新闻等负面舆论。
此外,学校也积极探索学生事故救助、补偿机制。如宁波大红鹰学院配备了2辆救护车,并配备专职司机实行24小时值班制,提高了出勤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未雨绸缪保平安
2011年,我市将确保在年底之前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90%以上省等级幼儿园通过“平安校园”达标评估,直属学校通过“平安校园”复评。对已通过省“平安校园”创建考评的高校,100%通过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督查。并进一步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和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规范其办学行为。
此外还将发挥安全教育研究会作用,研究起草《宁波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编写《大学生安全教育案例百例》读本,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加大“宁波校园安全教育网”建设力度,成立“宁波市高等学校保卫工作研究会”,推进学生非正常死亡事故处置机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