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正文
“史上最难”就业季 “低调择业”受欢迎
发布时间:2013-06-06 08:54:05
    又到一年毕业求职季,“新动力校园行”校园招聘会于5月30日正式举行。

    今年的这场校园招聘会不同以往,在就业形势严峻、毕业人数最多一年的背景下,现代金报、前途招聘(宁波甬聘网)和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首次联合百余家企业进校园,为本届毕业生提供了1000余个工作岗位。招聘会当天,供需双方经过一下午的相互“考量”,最终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成绩单。

    5月30日中午11点多,在宁波大红鹰学院的体育馆内,招聘企业的HR们早早地“各就各位”等候在场,1个多小时后,学生们也陆续到来,很快就把签到处围得水泄不通。“今年将有612人告别校园进入社会,这是历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届,今年也是招聘企业规模最大的一年,超过去年的45家达到了102家。”艺术与传媒学院就业办公室的夏敏老师说。

    □记者 翁汀 文/摄

    就业意向率超过往年同期

    “用人单位需提前10天与我们联系,我们有专人对企业规模和资质进行一一审核,再与学校就业办老师进行联络,安排招聘会的时间与场地,并在招聘会举办前期,在校内网站和现代金报上发布所有参加招聘会企业的名单。”前途招聘负责人徐盈盈介绍了校园招聘会的具体流程。

    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漆小平认为,大专毕业生的优势在于专业技术强,他们的学习期更为集中,并以就业为导向。虽然近几年来就业形势严峻,但本学院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一直不错,“今年艺术与传媒学院专场招聘会的就业意向率达到了99%,超过往年,成为就业意向率最高的一年。今年的校园招聘会模式是一个创新,现代金报和前途招聘合作举办招聘会,最大的优势在于‘三大最’,企业数量最大,提供岗位最多,涉及行业最广。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宽广的就业渠道,也进一步满足了招聘企业的人才需求。”

    大专生“低姿态”吸引招聘企业

    “我就想找一份实习的工作,要求不高,管饭就行,实际一点从零做起。”1992年出生的沈康磊明年就要走出校门,学的是平面设计专业,他在招聘会上找工作的目标很明确。

    他的“低姿态”吸引了几家用人单位HR的好感,在一口气填写了3家企业的应聘表后,这几家企业都愿意给他提供就业机会,沈康磊告诉记者,“和行业前辈比较,我没有社会经验,和本科生竞争,我缺少学历,还是要对自己要有准确的认识,第一份工作还是务实一点好。”

    沈康磊说,在招聘会举行的前几天,就业办的老师专门给毕业班开了专题会,他了解到今年本院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以及多家媒体披露“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报道,他和几位同学都做好了心理准备,将求职预期目标降低了不少。

    在校期间就开始社会实践的学生受欢迎

    在招聘会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正在应聘的学生发现,他们中有的已经是半个“社会人士”了。

    舒祥是艺术与传媒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当天的招聘会,他是陪同学一起来的,而他在去年开始,就在宁波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担任了设计师的工作。

    舒祥手中拿着一沓字体设计的作品,正方形的中文字用黑白色呈现,正是这幅看上去很像二维码的作品,让他获得了平面设计业内颇具“含金量”的奖项——靳埭强设计奖2012全球华人大学生设计大赛入围奖,全院只有他一人得了这个奖,这也让他更加确定自己对于专业的热爱。

    谈到对就业的期望,他说,“其实我已经就业了,一毕业就可以和现在的公司签约,但我还有更高的目标,不仅是一份能够赚钱的工作,更希望做一个有关艺术的事业。”

    舒祥早在大二的时候,就接触宁波一些艺术工作室的前辈与同行,“我对新芝8号厂房艺术区里面的一些艺术工作室十分感兴趣,很多工作室的前辈都表示愿意提供机会让我过去学习,我想过了,哪怕是不要工资我也要去,这种机会很难得啊!”舒祥说。

    同龄人创办的企业受学生青睐

    招聘会上有一家公司的摊位前被围得水泄不通,记者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一家专门“生产”企业家的培训机构,名称很有意思,叫“思八达”。HR彭旭芳正在用她最大的声音向围观的学生做介绍,“我们的公司顾名思义,思八达,就是要训练我们的管理智慧,为社会挖掘人才和孵化人才……”。记者发现这家企业收到的简历相对比较多,彭旭芳和她的同事两人,并没有坐在椅子上等候应聘者,而是站在公司的招聘广告前面,不断地为学生们作讲解。

    “很多同学对我们公司有兴趣,这里面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作为我们公司的创立人,其实是一位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学长,我们通过讲创业故事的形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同龄人创业的过程,他们都很有兴趣。”

    90后毕业生还缺乏一点“成长的耐心”

    宁波多尔贝家居设计公司的HR侯先生,手中拿着两份刚收到的求职简历,他在这家企业做人事工作已经有10来年了。侯先生告诉记者,“我感触最深的是,和我过去所接触的求职者相比,现在这些90后的毕业生思维很活跃,他们不像70后那么‘低调’,也不像80后‘一板一眼’,在我们公司,10年以上的资深设计师都是70后的,而5年以上的中坚力量是80后,我们现在特别需要更有创造力的新生代力量。”

    侯先生同时也表示,90后毕业生活力强劲的同时,欠缺的是稳定性,自己也曾遇到过一年跳五次槽的求职者。“一些新人在公司学习实践的时候,对专业仅仅停留在‘略懂’的状态,却又不能深扎下去掌握技能,有的则缺乏耐心,呆不到一个月就‘失踪’了,这样的人也让我们用人单位很头疼。”侯先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