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转载】疫情之下,应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

文章来源: 课程邦 文章作者: 课程邦 发布时间: 2020-03-01


作者简介:程介明,香港大学原副校长,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休教授,香港师训会主席,世界教育前沿峰会主席。此文来源: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大家都在疫情下生活。社交群组里,不断传来的是各地的疫情、各种洗手办法、各种消毒措施…还有种种对于新型病毒的理解、阐释、防治,数不胜数。很多人、很多时间,都消磨在手机上这些信息里了。

抗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忍辱负重,担起异常的工作责任。他们是救治病人、消减疫情的前线英雄。

同样在这种疫症的灾难之中,很多教师在非常忙碌地为学生设计和制作他们的作业。他们在默默地工作,尽量让在家的学生多一点学习的机会。这项工作极为庞大而复杂。

不像医疗,有比较确定而统一的程序;每一位教师对每一个班的学生,都要专门设计学生的学习。

这里遇到一个问题:疫情何时了?新加坡总理李显农在他的全国广播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不管疫情如何,社会总要继续生活下去(大意)。

笔者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疫情才算过去了?

现在综合各方的专业判断,似乎有一个共识,即这种新型病毒,凶狠的地方是传播得非常快;而且对于传播的渠道,还只能说有多种可能性。因此对于防御,造成了困难。但是似乎其杀伤力,却远远不如SARS,甚至有认为与流感差不多。

根据这样的原理推论,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期;再加上要发现、培养、制造防治的疫苗,并非指日可待。所以,难以在短期内有奇迹出现,也就是疫情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疫情持续 生活不停

进一步的问题是,怎样的情况才算疫症期的结束?假如确诊病例不断下降,但是降不到“零”,是否就还不算结束?

笔者这里并非要追寻一个病理的科学答案。而是说,我们总不能非常长期地人人“宅”在家,社会长期停止活动。或者说,我们是否值得开始设想疫症比较长期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怎样用另类的方式生活?这并非对医学没有信心,而是一种社会的必须。

网上传来内地的一幅搞笑漫画,宅在家,天天吃吃、睡睡、玩玩。且不说个人的生计,整个社会不可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校更不能如此。平时暑假放两个月,教师已经觉得学生懒散了。SARS时期停学两个月,几乎已是极限。

这使笔者回忆起SARS时期,在大学宿舍当舍监。宿生会改选了,迟迟未能“上庄”,因为不能聚会,没法举行新“庄”(干事会)的就职典礼。笔者与导师都觉得不适宜举行就职的高桌晚宴(High Table),学生们却主张要举办。

女主席提出两条理由:一、“在SARS不知道何时结束,不能一切永远停顿。”二、需要的是大家预防装备充分。她们坚持之下,笔者说:“我不赞成,但是你们要办,我一定全力支持。”

终于,举行了一次终生难忘的High Table – 全部人带上口罩、手套,还有其他杯、碗、筷的特殊处理。

至今还在想:她们是有道理的。不能坐等疫情过去,那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充分的防御,却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关键是如何在疫情之下,尽量过我们的正常生活。

今天,学校有了远程与学生交往的可能性,许多学校已经有过网上学习的尝试,虽然学校停课,学生隔离在家,在家上课的可能性大致具备。 这在大学,平常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近日看到同事们在网上挥洒自如,还有许多创新,学生也非常积极。问题是如何在中小学实施。

 在家学习 难得契机

笔者还在着手探索中小学学生在家学习的状况。初步有几点粗浅的问题,都是关于“在校”与“在家”学习的分别,供读者思考。

一、自学。在家学习最关键的特色,是学生需要自学。应该说,是学生必须自学的最好机会。教师设计的时候,把“教”减到最少,把学生的“学”放到最大。这是全球教育改革梦寐以求的事,现在是改变教与学关系的最好契机。

二、模式。看到内地有网上课程,是假设学生在家就像在校一样,几个小时坐着,按时上课、下课。这就假设在家学习的课程,尽量与在校看齐。是否这样?给学生时间与地点的自由,是好是坏?

三、留白。是否可以有很多的“留白”空间,让学生发展自己喜爱的学习。这就需要放弃一点教师认为是“必须”的内容,研究哪些内容其实不学也无所谓;四两拨千斤。这不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吗?

四、教材。尽量利用书上、网上的现成信息和数据,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的学习。有些专业团体,正在制作教师可以自由采用的简便课程。有没有机构、书商可以定期推荐书单(网上、纸版)?

五、批改。学生每做的每一项,都要教师批改,其实是不必要的。教师的批改、分数,其实并非学生学习最关键的因素。这点,需要有理念上的突破,也需要有措施上的创新。

六、伦理。有教师自制教材,探讨一些疫情中的情理问题,如抢购、关爱、专业、…等。也有引领学生回顾SARS期间的人间暖情。

七、集体。大规模的密集面对面集会不适宜,可否分为小组(比如是5-6人)轮换回校“上课”?

八、交谈。有校长建议教师与每位学生每星期有不太短的电话交谈,是绝佳的教育活动;不一定有非常正规的话题。也可以用视屏平台小组交谈。

在家学习,并非没有困难。这里寥举几点:

1.弱势基层家庭,也许不具备硬件条件。

2.不少平台,经不起大流量。

3. 学生“看不到,如何管”?有些学生“睬你都傻”,怎么办?

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成为放弃努力、阻止创新的原因。

假如大家努力,积极运用疫情笼罩下的非常境况,也许可以创出一些新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有平常不会有的突破。疫情过后,将会有新气象。

本文刊于《信报》《教育评论》(2020/2/14 

 

Copyright © 宁波财经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学院路899号
宁波经财学院 | 新闻网 | 校长信箱 | 后勤服务 | 校园综合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