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匮乏拖后腿
日益勃兴的蓝色经济大潮让人兴奋,海洋人才的匮乏却隐隐作痛。
据江苏2010年招生计划统计,是年江苏招收涉海专业人数不足500人,与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科技人才每年数千人的需求相距甚远。
在宁波,涉海科研机构小,人数少,单独建制的涉海科研机构只有2个,设有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专业的高校只有1所,拥有海洋人才高级职称的不到200人,博士仅30名左右,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这成为制约宁波海洋经济强市建设和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宁波最缺的是四大类人才: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提升传统海洋经济的高端人才、推动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其中,和海洋经济有关的海洋高技术、现代物流、医药卫生人才等挤进人才紧缺综合指数排名前十。
存量不足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则是人才质量不高。
上海尽管拥有一大批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研究机构,但近年来的海洋科研成果并不突出,究其因,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明显,科研力量分散,远未形成整体实力。
再以青岛为例,不少人已习惯于那一串引以为豪的数字:青岛市海洋科研力量雄厚,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国1/3,有海洋科研领域两院院士19位,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
但是仔细来看,如此庞大的人才队伍背后也有隐忧,即人才质量不高。“除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人才优势较为明显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人才都很缺乏。”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说。
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教授说,我国海洋产业在全国比重10%,据不完全统计,从事海洋产业的人大概3200万,这个数字目前还不足以支撑国家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高素质海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培养与产业脱节是“短板”
为什么海洋经济人才缺乏?既有新兴产业人才开发滞后的大背景,也有人才供给结构不对称的客观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沿海国家设有有关海洋的大专院校1000所左右,每年毕业海洋人才5万余名。我国是海洋大国,有11个省、市、自治区滨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现有海洋海事大专院校12所,年毕业人数13000余人。
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十分之一,并在港航物流服务业、船舶工业、海水利用业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据了解,浙江的海洋本科、专科专业点数居全国第2位,省部级涉海重点学科9个,涉海一级博士点4个,涉海一级硕士点13个,拥有海洋类专业在校生4200多名。但与山东、上海、广东其他海洋经济试点省市相比,浙江省的涉海专业分布较为狭窄,人才培养层次较低,契合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兴专业缺乏,涉海高等教育投入偏少。
浙江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谢志远说,浙江省高职涉海专业起步早,但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专业设置面不广、招生人数过少、专业布局不合理等不足。全省10所高职院校只有13个涉海专业,2010年仅招2309人,仅占当年全省高职招生人数的1.9%。
“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上海海洋大学校长潘迎捷教授说。
更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人才供应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培养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
宁波大学教授严小军说,目前宁波海洋经济方面的人才主要以水产为主,但是海洋经济不光只有水产,还包括桥梁、湿地、船舶、物流等等,而在宁波大学,这些专业都分布在不同的学院,在“宽度”和“高度”上相对滞后,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矛盾。
据了解,山东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上走在全国前列,单在青岛工作的院士就有十多位,基本涵盖海洋科研的全部领域。然而,据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虽然青岛的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占绝大多数,应用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还很匮乏,比如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的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产业环节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谨防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
日前,浙江省首个大宗商品试点班在宁波大红鹰学院正式开班。有关方面表示,预计2014年,宁波将成立独立的大宗商品商学院,为大宗商品专业输送人才。浙江宁波大学亦在加快“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药学”“物联网工程”“金融工程”等8个新专业的建设,力争到2015年在校本科生人数规模接近2000人。
“海洋经济不像其他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很难一蹴而就。”某业内人士说,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就愈显重要。
因而,希望用最少的时间生成大量的海洋经济人才,成为沿海各个城市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中意图制胜的法宝。
《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通过建设,在今后的5年里,浙江将重点支持3个海洋学科一级学科建设,大力扶持30个涉海重点学科,科学规划建设50个涉海特色专业,培养一批海洋应用型人才,基本完成对接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设,使得海洋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撑引领海洋经济的发展。
对人才的渴望急速释放,招商引“智”正在替换传统的招商引“资”。
新晋身国家开发区的舟山新区正在展开“群岛千人计划”,重点围绕海洋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人才+项目+团队”模式,引进和培育10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青岛将从“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四个角度切入,全面布局海洋知识创新体系,打造中国海洋科研人才集聚中心。
而对于刚刚公布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专家表示,几乎每年都会看到各种各样从中央传达到地方的人才培养计划及人才培养文件,“但这是一个长期性的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
由于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对市场的反应明显滞后,常常出现市场失灵现象。这位专家进一步指出,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调控,将会导致人才培养与供给体系的紊乱,致使海洋经济人才数量大起大落,严重影响相关海洋产业的升级。
他建议,鉴于我国的宏观经济包括海洋经济的发展均处于上升通道,需要大量的海洋人才,应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节奏掌控并预测对海洋经济人才的潜在需求。“避免在盲目状态下进行人才培养,从而规避不必要的投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