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全日制高职院校。2001年4月成立,学院由宁波大红鹰集团公司独家投资2亿余元兴办,属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按市场机制运作。如今资产已达8.5亿,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近万人,毕业生签约率连续三年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
一、创新高职教育的管理制度
学籍管理。 学院实施了充分体现个性化教学特点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动态学分制管理。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以使学生学习他们爱好的专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学院实行“学分浮动制”,即允许核心技术课成绩优异的学生上浮学分,以充抵其他不及格课程的学分,也允许偏才学生用专长学分充抵其他课程的学分。学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设立了“个性化课程”,即学生如果有某项特长,学院则为这样的学生专门开设课程,并根据学生在校外取得的比赛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和学分。此外,学院鼓励学生建立个人网站,评为优秀的学生个人网站,允许接入校园网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学院实行了“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提前毕业或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考试管理。学院实施了以严格、多样化、可选择为特色的考试制度改革。学院一直来积极探索考试制度改革,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逐步摸索出了一套以严格的考试管理,多样化(“一页开卷笔试”、口试、合作式考试等)的考试方式和注重试题的选择性为特色的考试制度,使考试真正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巩固,成为充分展示学生自我才华的舞台。
素质的培养。学院为学生开设了《诗文与修养》《企业家之路》和《高新技术概论》三门过程性特色课。三门特色课在授课方式上完全采用了参与式、合作式、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过程性课程并不是看重学生最后学到多少知识,学得多深,而是看重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掌握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总结、报告的方式,在亲身体验学会学习。
学生参与管理。学院让学生参与到日常的学院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成员全部由学生组成的“院长咨询小组”定期与院长直接见面沟通,将学生对学院及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迅速地直接向院长反馈,为院长了解院情、加强管理、合理决策提供信息资讯。
二、创建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
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考证有机组合的“2+1“培养模式。学院创造性地构建了以技术教育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考证有机组合的“2+1”培养模式。即用2年时间进行以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术课为重点的实用技术教育,加上1年时间的职业培训,突出职业技能优先,动手能力优先,从而既使学生直接接触到了岗位需要的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的职业规范,又使学生获得了国际或国内认可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在实践过程中,按着2:1的时间比,将专业实用技术教学与职业岗位培训作了交叉安排,将国际国内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入培养计划。
以就业为导向的“逆向制定法”。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上,学院采用了” 逆向制定法“,即从人才市场对每个专业的实际要求出发,通过对职业技术需求,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分析,先确定各个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再确定要学好上述两类课程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课程,最后才从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确定够用的基础课。与此相适应,学院提出了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三层架构思想:培养目标清晰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工程细节化,并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执行。
按职业方向分流培养模式。学院对不同专业学生实行按职业方向分流进行培养。各系根据专业社会调查及市场需求,在第四学期将每个专业分出若干个职业方向,每个方向按所需技能安排3—4门课程及1—2个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作支撑,由学生选择。学院则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特长、志愿对其进行分流培训。这种分流模式不但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实现了校内教学与市场需要的紧密结合,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的紧密结合,而且强化了职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扬长避短,拥有一技之长,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2—1“讲授法为代表的教法改革。学院实行“2—1“讲授法,即”进两步、退一步“,要求教师在讲完一个小的阶段后,安排一次回顾、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复习、理解和巩固;实施了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目的的“16+2”原则和“最佳间隔”原则,即强调在每学期18周的教学中根据培养需要安排2周左右实践教学,安排的时间要根据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需要,采用“最佳间隔”的形式进行;变答疑为“质疑”,要求教师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外质疑指导;根据学院定位和学生实际水平,提出将已有技术进行应用的“毕业技术实践”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此外,学院还倡导“案例教学法”“逐层设计法”等。
高职教育多样化。学院通过“学校互访、教师互派、教材共享、课程衔接、学分互换”等形式,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近期,美国计算机信息科学学院浙江教学中心正式落户。学院同时进行的项目还有“中澳3+1大专—>本科”赴澳留学和“不出国的留学”——中外双文凭课程。学院还与复旦大学计算机信息学院、浙江大学成教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合作开办了专升本教育,与西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开办了十几个专业的网络远程本科教育。学院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校外职业培训基地。此外,还成立了浙江省信息技术教育集团,旨在通过校企结合、校校合作,探索新时期职教发展的新模式。
三、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学院对现行的传统型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的三段式(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设置主体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按照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需要,推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层次——模块”课程结构。这种结构由4个层次13个模块组成:一是核心层,包括核心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技能课模块。二是支持层,包括专业技术模块、职业考证模块和职业方向模块。三是基础层,包括数学模块、人文模块、两课模块、职业指导模块。四是特色层,包括过程性课程模块、职业指导模块、心理健康教育模块、选修课模块。
改革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对于核心层在授课时间、课程安排顺序、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上都给予优先保证,同时强调核心层的课程必须实行小班化教学。对一些内容多、不易学的课程进行了“课程小型化”改造。支持层是对核心层的拓宽和补充,并对核心层提供支持,同时又旨在侧重对学生进行校内外职业培训,旨在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基础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并为核心层和支持层提供服务。特色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参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