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宁波大红鹰学院来说,6月9日注定会成为该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纪念日。当天,该校自2008年升本以来的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在学生活动中心五楼隆重举行,五个本科专业共计1404名学生成为该校第一批授予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
“学校希望大家在告别了大红鹰校园的日子里,牢记‘自信、专注’校训,舒展年轻的翅膀,带着梦想去自由飞翔。”这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的衷心祝福,首届本科毕业生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其中有30余位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回顾首届本科生成长、成才的四年,正是宁波大红鹰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的四年。经过深入调研,该校确立了“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的办学理想和“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建设以应用型为特色的教学服务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明确了“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按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发展性,注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潜在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养成”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改革确保应用性
“我们确定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价值观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即人本基础上的社会需求导向。”宁波大红鹰学院副校长李羽如是表述学校的人才培养价值观。
“对于一个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在规划其人才培养规格时,首先明确它是本科生,同时又是应用型的,因此必须保证其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发展需要的能力、素质,并在此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针对性和适应性,满足应用型特征。”他介绍说。
上述价值观最终落实到了各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中,首先体现在课程改革上。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信息工程学院在建立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了专业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能力。
程序设计能力包括算法设计、代码编写、逻辑设计、人机界面和软件工程思想等关键能力。据此,信息工程学院对课程的编排就显得非常清晰:设计了五门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Web 程序设计》、《面向对象方法学》、《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概论》,并对每一门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以真实工程项目训练为主题的课程设计,形成支撑核心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模块。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层次教育形成了以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它重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老师们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应试教育、学科知识本位、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薄弱,工作适应期偏长,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缺乏。
鉴于此,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该校构建了一系列应用型课程体系,并开展了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学校部分专业课程或课程模块在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业评价改革等方面的成果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正在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李羽说。
校企合作助推实践性
“在区域中小企业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时,企业最关注的前五项是:实践能力、发展潜力、专业背景、合作能力、人品,后五项是:政治面貌、户籍、证书及荣誉、毕业院校的名气以及在校学习成绩。企业对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不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校在学生学业评价上的不足,反映了高校的学业评价没有真正代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在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开展的一项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研中,企业的反馈让宁波大红鹰学院的老师们感到责任重大。
“对专业上岗证书的关注,体现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关注,比如,在信管专业的调研中,87.5%的企业在招聘时会注重各种专业上岗证,78%的企业会将中级职称的人员列入技术管理队伍培养,92%应聘者认为各种专业上岗证在找工作时显示非常的重要,是帮助毕业生顺利进入职业门槛的工具之一。”上述调研报告写道。
但该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止于“考证”这一步。
区域中小企业更看重的还是受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报告指出,根据企业对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关注度,各专业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并突出实践教学,“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实现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
宁波大红鹰学院开出的针对性药方是“校企合作”,开展了基于校企合作的“主方案+改革实验方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实验方案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在正式实施前经过有关专家和学校教学委员会的论证和批准,并且按照自愿的原则选择部分条件适合的学生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李羽介绍说,目前,该校基于这一模式开展的改革项目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普天通信公司的通信测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与达内科技公司的校内专业实习基地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同北京万网的合作项目;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东蓝数码公司的软件外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动画专业同卡酷动画公司的动漫人才合作培养项目等。
除此之外,信息工程学院还组建了“高校教授+政府信息化专家+IT企业高管(技术人员)”、“企业工程师+校内理论教师”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型教学团队,并通过捐建、引智、校内工厂等各种模式实现校企共建,让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瞄准地方紧缺人才需求 首开大宗商品专业
这几天,王瑞老师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他不时接到来自上海、杭州、宁波等大宗商品企业要求预定学生的电话,这让身为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大宗商品教学试点班班主任的他平添些许幸福的烦恼。
“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开办这样一个专业实在是太有必要了!”他如是感慨,同时他也坦言,“虽然自己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但带这么一个全新专业的班级压力还是不小,这个班的学生求知欲都很强,有几个学生对大宗商品的分析、交易乃至实盘已经有了一些心得。”
有同样体会的还有给大宗商品教学试点班上课的美尔雅期货上海营业部总经理王林,在刚结束的《大宗商品技术分析》课上,学生们的踊跃提问让他感到有些难以招架。
这个去年10月才组建的第一期大宗商品人才培养教学试点班在宁波大红鹰学院内的简称是“09大宗班”。不过,王瑞更喜欢用“大宗一期”来称呼他带的这个班级,这可是由该校从2009级本科生中选拔出的43名优秀学生组成的。“当时有130多名学生报名,除考察学生的英语、数学等学科学业水平外,还要看学生对这一专业的渴求状态。”王瑞说。
“大宗一期”的诞生,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在筹建大宗商品商学院过程中释放的一个明确信号:开办大宗商品专业,培养地方紧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既是地方性高校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所在,也是拓宽学生就业创业空间、在地方新兴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的重要举措。
这一重要决策的出台和实施与一个蓝色的战略息息相关——“浙江海洋经济战略”。2010年11月24日,浙江省政府专题会议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多个交易区、一批储运配送基地”为架构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思路,并确定宁波作为浙江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两个交易平台之一。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8月,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揭牌,该交易所计划五年左右基本建成以塑料、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稀贵
|